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论断
2025-08-25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论断 张小睿、鲁明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原创性论断。其“原创性”绝不是源于抽象的理论标定,而是在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悖反难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鲜明表征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和原理性贡献,是中国知识体系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突出表达。
理念创新:破解“生态与经济”的悖反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原创性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实践沃土。它是习近平同志在长期思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所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成长的烦恼”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难题不断增多。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任职以后,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3年8月8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概念,指出“‘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此后,在2004年7月26日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该工程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出,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创造性地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悖反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理念和原创性内容。
实践突破:探索“生态红利”的价值转化
理念的生命在于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原创性论断的生命力在于它在实践中的有效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实践中转化是解决二者矛盾、实现统一的重要方式,这要求发展以生态绿色为主导的产业,用好绿水青山,将其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是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从“砍木头”变为“看木头”、从“卖石头”变为“卖风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实践转化,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成有形的财富。二是在实践中坚持和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强调,“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特别是浙江人多地少,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道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持续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开创性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积极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三是要素市场改革赋能。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减排增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真正把生态资源变成发展资本。在广大乡村和山区,创设“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将广大农户家门口的生态财富转变为资产和资本,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经济财富。此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持续发展深化,它从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的核心考量范畴,赋予自然以经济属性和人文属性,不仅阐明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内在机制,还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从传统理念向新的理论范式转变,为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进一步认识到守护绿水青山,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最宝贵的“家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共识性话语,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时代引领:世界共享的“中国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发于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类共同命运,是世界人民共享的“中国智慧”。它赋予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全新的思想内涵。“绿水青山”不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代名词,而是代表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金山银山”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财富积累,而是涵盖了通过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以及民生改善等多重内涵。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这一理念因其哲学基础的和合性,实践基础的有效性,文明关照的道义性,历史进步的引领性,与西方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绿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具有了本质区别。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鼓励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反映了中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另一方面,它也承载着文明内涵的创新,超越了工业文明时期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态,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这一理念的标识性还体现在它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精心提炼出的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全球生态治理的广阔舞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与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实践成效,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与认可,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大道至简的论断形式,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创性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和鲜明标识。在理论层面,它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程式,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生态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和原理性贡献;在实践层面,它显然已成为识别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符号;在价值层面,它深刻体现了中国对“什么是好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自主解答,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生态现代化逻辑。它不仅是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回应,更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核心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关于“发展”“文明”的理论内涵,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更加广阔的维度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为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化”一条路径提供了生态例证,它深刻阐明,美好的生态与生活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权”,而是在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中的普遍可能。
(张小睿,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鲁明川,浙大城市学院教授)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