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政务夜市让服务不再受限于“朝九晚五”
2025-07-31
(原标题:让政务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记者:王佳婷)
空间破界
从窗内柜台到市集摊位
传统政务服务长期困于“窗内柜台”的固定场域,工作日时间、办公楼地址成了不少人的办事阻碍。而杭州西湖政务夜市的创新,正是打破了这层边界——当政务摊位从封闭的办公楼搬出,落户烟火缭绕的市集,玻璃隔断被露天展台取代,刻板流程化作面对面交流。退休老人在冰饮摊旁咨询医保,创业者于文创展位边了解商事登记,服务不再受限于“朝九晚五”的时钟与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嵌入市民散步、游客夜游的日常轨迹,真正实现了“哪里有需求,服务就到哪里”。
夜市共生
从单一消费到多元融合
政务夜市与西湖夜经济的相遇,是一场双向赋能的“共生”。一方面,“湖畔有艺市”的餐饮、文创、娱乐业态本就聚拢了旺盛人气,政务摊位借势这股烟火气,让服务触达更多此前未覆盖的群体——游客在赏景间隙解决证件难题,市民在逛吃途中处理民生事务,服务半径随市集人流自然延伸。另一方面,政务服务的加入,又为夜经济注入了实用价值,让市集不仅有吃喝玩乐,更有“能办事、好办事”的吸引力,使短暂的逛市集时光多了份“解决问题”的获得感,形成“人气带服务、服务聚人气”的良性循环。
温情转身
从流程化窗口到家常式互动
政务服务的“高冷”印象,正在夜市的烟火气中悄然消解。过去是“按清单递材料、照流程等结果”的刻板互动,如今在西湖边的摊位前,变成了“边吃冰棍边聊政策、就着晚风问细节”的家常场景:工作人员为老人放大政策字体,帮创业者标注线上预审步骤,给游客手写临时证件办理指引。这种从“公事公办”到“贴心解忧”的转变,让政务服务褪去了行政化的生硬外壳,多了份邻里般的亲和,正如市民所说:“以前觉得是去‘办事’,现在更像来‘聊天’,心里踏实多了。”
供需对焦
从统一供给到按需服务
政务服务的精准度,在夜市的摊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过去“一套流程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供给模式,西湖政务夜市的服务清单始终跟着需求走:上班族白天没空,就把服务时间设在夜晚;创业者对商事登记陌生,就新增专项服务;游客可能遇到证件应急问题,就把政策咨询摆到景区周边。从民生保障、人才服务到新增的商事登记,每一项内容调整都瞄准了“未被满足的痛点”,实现了从“我们提供什么”到“群众需要什么”的转变。这种“按需定制”的服务逻辑,让政务资源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城报微评
最好的服务,从不是高高在上
西湖政务夜市的“返场”,从来不是简单的服务场景迁移,而是政务服务理念的一次深层革新。从窗内柜台到市集摊位,打破的是空间与时间的壁垒;从单一消费到多元服务,重构的是夜经济的功能边界;从流程化窗口到家常式互动,转变的是服务与群众的连接方式。
这种创新的核心,在于跳出“我提供什么”的固有思维,转向“你需要什么”的精准响应——上班族缺时间,就把服务搬进夜晚;创业者缺指引,就把政策送到市集;游客缺便利,就把帮助摆在旅途。当政务服务褪去刻板外壳,融入市井烟火,不仅让群众感受到“办事不求人”的便捷,更传递出“服务为人民”的温度。
这或许正是政务改革的生动注脚:最好的服务,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规定动作,而是俯下身来,与群众的日常需求同频共振,在烟火气里开出便民利民的花。
来源:城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