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服务经济 > 浏览文章

公共文化服务赋能“共富家园”

2022-10-18
       (原标题:公共文化服务赋能“共富家园” 记者:熊艳 通讯员:沈莺)
       “在我眼里,杭州的博物馆和这座城市一样,文雅安闲、书香沁润。”
       王莎莎是一名旅行博主,每到一座城市,她都会去博物馆逛逛。在吴山脚下,她用镜头记录着:“到杭州博物馆走走,好像穿越了古今历史,想起那句‘钱塘自古繁华’……”
       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和沉淀,更是现代城市文化力量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来说,更是如此——杭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文保单位(点)1000余处,各级各类博物馆80余座,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杭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获得国字号大奖和各界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十年来,市园文局紧扣“城市气质”,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开展系列“让文物活起来”活动,高质量打造共富之路上公共文化服务的“杭州样板”。
       倾尽匠心 绘制蓝图
       高质量开展文物基建保护
       “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三座博物馆紧密相连,为孩子们设计了很多妙趣活动,尤其是手工艺活态展示区,能直观地了解杭州的手工艺瑰宝。”家住拱宸桥畔的李晓萌周末常会带着孩子到工美馆转转。
       如今的杭州,博物馆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线,往来如织的参观者是这座城市沁润深厚文化底蕴的鲜活注脚。据统计,十年来全市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推出临时展览1600余个,节假日逛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内容。
       “十年过去,杭州博物馆基础建设的‘质’与‘量’都发生了巨大升级跃代。”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感慨良多。从2012年起,杭州用了4年时间进行大规模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可移动文物数量达36万件(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坚持“边普查、边保护”,近十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1亿元,共完成历史建筑修缮2500余处,其中建德新叶村更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浙江省唯一古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点。这样的坚守与付出,也让杭州荣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十年匠心打磨,杭州共新建(改扩建)开放了10余家博物馆,新定级成功国家一级博物馆4家、二级4家、三级1家;多个陈列展摘得“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等国家级大奖。
       “这些精品博物馆和陈列展不仅成为展现杭州文物保护成果的‘金名片’,更成为新时代杭州人的文化记忆。”该负责人说。
       交融古今 绽放异彩
       高水平演绎文物主题活动
       “自2017年以来,杭州每年都会开展不同主题的文物宣传活动。”该负责人介绍,“比如,近几年开展的‘家在钱塘’‘让文物活起来’‘红色印记’‘宋韵迹忆’等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让文物活起来”主题活动作为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精心打造了“5+1”主题板块,汇集了全市50余家文博单位的3000条线上特色资源,全年平台点击量达1800万人次。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百年之际,杭州组织开展了“红色记忆”“红色印记”主题文物宣传活动,吸引了市民游客驻足参观;而淳安下姜、建德梅城等红色之旅,则成为年轻人“打卡”新热门。
       今年,杭州通过“宋韵迹忆”主题宣传平台,推出两张宋韵文化电子地图和多个文化栏目,还举办了“最宋潮”文创设计大赛,在全社会掀起热潮。此外,南宋博物院项目不久后也将精彩亮相。
       作为浙江省政府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的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也正在杭州遍地开花——今年杭州发布了第一批杭州市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50家;计划到2025年,孵化培育100家。未来,这些有文化底蕴、有地方特色、有时代新意的乡村博物馆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杭州模式”。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 

关键字 : 公共文化服务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