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调研报告 > 浏览文章

杭州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2023-01-03
       (原标题:杭州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见习记者:毛郅昊)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后,如何走上生产线,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在全球都是一个难题。
       破题开篇,杭州敢为人先。自2022年2月,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以来,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便成了杭州在科技方面的工作重点。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近些年,杭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绩。比如,在去年七月召开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在杭单位共有192项牵头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占获奖总数的63%。
       然而,杭州的目标还不仅仅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把视野放到全球,杭州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去年公布的多个重要排名中,杭州位居世界前列。比如,去年9月,依托过去5年发表的55312篇科学论文,8568件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杭州的创新指数在世界知识产权发布的排名中,首次进入前20,位居全球第14位,超过了伦敦、洛杉矶等城市。去年11月,《自然》增刊发布最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杭州位居全球第19位。
       近年来,杭州在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之江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陆续落户杭州,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55个“名校名院名所”项目被引入杭州。可以说,杭州在硬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为杭州提升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科技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些成绩足以喜人,但是产出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杭州要尽全力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在这一方面,杭州通过探索,形成了几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路径。
       比如,高校技术成果作价入股,“首席科学家”主导培育,科技金融为企业及时供血,通过龙头企业带活整条产业链,通过孵化器和科创园区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等。这些路径,为贝达药业、聚光科技、贝壳社等在杭企业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去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此,杭州打算推出更多“软服务+硬举措”,为实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目标助力。
       杭州向高校院所、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广泛征求意见后,针对了解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痛点、难点,于2022年11月先后发布了《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和《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对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配套政策进行细化。此外,杭州还挂牌成立了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为重要工作载体。
       更多样的转化路径,更给力的支持政策,彰显了杭州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视。我们看到了杭州积极作为,拿出了丰富的策略,展现了坚定的决心,也感受到了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持续迸发出的蓬勃生机。
       对话
       对于杭州来说,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痛点、难点?又将出台哪些政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时受到了哪些帮助?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词杭州日报邀请了两位专家展开对话交流,他们分别是:
       杭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扬;
       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杭州市科技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方;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自主研发了多款创新药。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企业、高校、科研中介、投资机构等多个环节,这是一个大课题。市科技局如何了解各方的痛点、难点?
       周扬:企业、高校、科研中介、投资机构等各方都是科技成果转化时的关键环节。他们对于转化方面存在哪些短板,有着切身体会。为此,杭州市科技局在去年9月密集组织召开了6场座谈会,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与建议。
       比如,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方面,不少科研中介代表认为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制约了成果转化率。而企业负责人则建议,市科技局可以帮助创业者安排一位创业导师。创业导师可以帮助做经营管理,告诉创业者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等。通过他们把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事项“嵌入”到创业者的思维模式里面,这会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此外,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首先要给创业团队搭建一个实验基地。他们建议,把投资家、科学家、年轻人几类人浓缩在一个物理空间内,他们才有更多机会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杭州可以打造一批概念验证空间等物理载体。
       通过一系列座谈会,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短板,在制订政策时能更好地回应他们的需求。
       记者:从科技局的角度来看,杭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未来要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杭州将怎样实现它?
       周扬: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补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短板,力争在2026年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10000亿元。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杭州市十三次党代会上也提出,要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构筑全国的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做好这个课题,杭州既有底气也有准备。
       2022年,《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以及《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首批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布,还有一系列成果转移转化基金的签约,大家都能感受到,杭州的布局是体系化的、突破性的,在面上有创新、引导,在点上也有突破。
       记者:经过精心筹备后颁布的《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有哪些特点?
       周扬: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全,《方案》进行了全体系化考虑,从成果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端进行发力。在成果供给侧,提出提升创新能级产成果、加大联合攻关推成果、链接全球资源引成果、强化机制改革转成果、加大人才激励促成果等5项举措;在成果需求侧,提出企业增量提质扩需求、产业升级转型增需求、转化成果首推促需求、重大项目载体引需求等4项举措;在成果服务侧,提出打造一流技术交易中心、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发展高质量服务机构、优化成果转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支持、举办首选地品牌活动等7项举措。
       《政策》围绕成果供给、转化链条、成果交易、成果服务、金融支撑等五部分提出12条具体支持措施,既考虑了整个转化链条,也考虑了体制机制,还考虑了补短板。
       第二是优,在科技成果转向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杭州缺什么就该补什么。对于技术转化交易额度的支持,转移机构和转移经纪人的培育和引进、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这些方面杭州都是在补短板。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第三是特,我们希望能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此,《方案》提出了四大IP: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全国创新创业梦想实践地,构建万亿级科技大市场。
       以上三点立体体现了杭州在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主要打法。《方案》和《政策》的出台将使科技主体有意愿去创新。我们希望用最好的科创环境帮助更多人实现创业梦想。
       记者:2022年的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了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将发挥什么作用?
       周扬: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到成为商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走过相当长的路。
       概念验证中心,简单来说,就是进行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服务,邀请专家为实验室科研成果“把关”,挖掘与释放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淘汰不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成果),打通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能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些科学家、创新企业,他们的成果出来以后,并不能直接成为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资本+市场”的要素整合过程,我们希望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三“家”都要融合在概念验证中心里,把所有的创新资源都聚集在最前端,以提高创新效率。
       记者:概念验证中心将怎么认定?它有着怎样的建设模式?
       周扬:现在,概念验证中心采用“先创建,后认定”的方式进行培育和建设。我们邀请院士、投资家、企业家作为评审专家,并给予指导。在概念验证中心创建的时候,市科技局会给予一定支持,达到认定条件后,再给予认定。
       我们注重概念验证中心的实际绩效,达到一定绩效以后,最高可以资助500万。在整个过程中,市科技局对概念验证中心进行优胜劣汰和动态调整。未来,杭州还会推出第二批、第三批概念验证中心。
       记者:贝达药业多年来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在研发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丁列明:2002年,我从美国回到中国,在杭州成立贝达药业,从三间简陋的办公室、一间租来的实验室开始,着手研发抗癌新药埃克替尼。然而,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资金缺口一直都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2010年,在资金困难时期,公司得到了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和高科技担保的支持,市引导基金合作机构同创伟业领投了公司A轮融资。这些资金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2011年,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I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成功上市,打破了进口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20年,我们又研发了第二个针对肺癌的靶向药贝美纳,再次打破进口药垄断。去年,我们第一个大分子药贝安汀也获批上市,填补省市空白。
       记者:接下来,贝达药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如何布局?
       丁列明:一方面,我们坚持关键技术攻关。近几年,我们每年把营业收入的40%投入研发,在研项目超40项,主要针对重大疾病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新药,已申报专利1070件,今后,我们将继续瞄准前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另一方面,我们创建了“贝达梦工厂”,一期已入驻了超过100家创业企业。此外,我们还成立了贝达药业基金,帮助更多科学家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 

关键字 : 科技成果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