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市场监管 > 浏览文章

“双十一”来了 假客服也来了

2021-11-10
      (原标题:护好个人信息 谨防网络诈骗盯上你 记者:余文)
      案件回放
      日前,余杭公安分局良渚派出所民警上门劝阻了一起冒充“客服”的诈骗案。民警与时间赛跑,快速找到正深陷诈骗分子套路的张女士,阻止了她进一步操作,及时保住了她的“钱袋子”。
      当天中午,良渚派出所收到一条涉诈预警信息,称住在良渚某小区的张女士正在被诈骗分子以冒充“客服”的形式诈骗。接到指令后,民警裘志良带领辅警郑辉赶紧向张女士居住的小区赶去,同时立即拨打张女士的电话进行劝阻,可电话一直没有接通。
      “咚咚咚……”“有人在家吗,我们是良渚派出所民警,别转账,快开门!”民警很快来到张女士家,不断敲打着房门。
      “吓死我了,他们一直在打我电话。”见到民警的张女士有些紧张,立马交出了自己的手机。经查看,张女士下载了一款名为“飞书”的App,并注册、绑定了银行卡,被拉入了视频聊天室,所幸还没有被远程控制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张女士向民警反映,中午接到显示来自省外的电话,对方自称是物流公司的“客服”,称张女士买的洗发水有质量问题,要帮她办理两倍退款,洗发水价格是五十多元,对方称会转给她一百多元。
      在对方的“指导”下,张女士发现手机支付宝多了五百元。这时,对方称多转了四百块,需要张女士退还,并强调全程录音,不得有外人打扰。张女士心想,支付宝的确多了五百元,便放松警惕,相信了对方。随后,按照对方意思下载了“飞书”App,并绑定了多张银行卡和身份信息,还被拉入了视频聊天室。如果不是民警敲门进来,她正要进行下一步操作。
      “真是太险了,要是再晚一步,你的手机会在视频聊天室里被骗子远程操控,到时你卡里的几万块钱就被转走了。”民警向张女士解释道。
      经过民警查看,张女士支付宝里的五百元其实是支付宝借出的备用金,只是骗子故布迷阵,让张女士觉得真拿到了退款。
      【套路分析】
      骗子知道具体的订单信息、收货人信息,所以很多人在收到这些消息后会放下警惕。其实信息泄露现在是常见的现象,个人在网络上填写的信息,很容易被骗子买到。
      来电显示所显示的号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是诈骗分子利用软件修改的,所以不要因为来电显示号码而掉以轻心。而所谓的退款页面,是骗子为了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及密码特意制作的,一旦输入信息,账号密码就泄露了。
      【警方提醒】
      凡是接到“卖家”或“客服”的电话,提出多倍退款或包裹遗失可以理赔时,请登录官方网站核实,千万不要点击对方的网址链接,妥善保管自身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一旦发现被骗,请及时报警。
      01
      “量身定做”的诈骗源于个人信息泄漏
      有人发现,在诈骗分子与自己的对话中,对方总能精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地址甚至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这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防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指出,与广撒网、随机式的诈骗方式不同,近年来,精准诈骗越来越普遍,而个人信息泄露是其得以实施的关键。据统计,目前超过7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漏或被窃取有关,且该比例呈现持续提升趋势。
      专家表示,诈骗分子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很多,比如,从一些违规收集和出售用户信息的中介机构购买个人信息;通过攻击企业、政府的服务器,窃取用户个人信息;通过设置钓鱼网站、钓鱼WiFi,窃取用户账号密码等信息;从微博、论坛、贴吧等公开社交平台“爬取”用户个人信息。
      诈骗分子经常围绕网购场景翻新骗术,正是瞄准了消费者在网购行为中会留下除姓名、电话以外更多的个人信息,比如所购商品信息、联系地址等,从而以更精准的描述打消对方的戒备心。冒充电商客服主动退款就是典型的网购骗术之一。而“双11”预热活动中众多商家推出的各种促销活动,也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骗取消费者信任的“诱饵”。
      【防“泄”小贴士】
      用户收到各种促销短信,切记不要随意点击其中的优惠券或红包链接,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盗取个人银行账户信息。
      用户注册App时,除按规定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外,其他个人信息应遵循非“必要不填写”的原则,以避免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时,关闭App获取敏感信息的权限,如定位、通讯录等;在公共场所避免使用公共免费WiFi;使用公共电脑后及时将文件和浏览痕迹删除;在公开社交平台上传图片时,避免上传包含个人信息的图片。
      02
      大数据助力精准预警 反诈手段不断升级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近年来,公安机关运用大数据建立了精准的预警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对诈骗电话、信息的监测与拦截能力。
      比如国家反诈中心App,就是一款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组织开发的,能有效预防诈骗、快速举报诈骗内容的软件,它不仅可以识别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App,作出预警,还提供在线举报功能,并及时定期推送防诈文章,曝光最新诈骗案例,帮助百姓提高防骗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目前全国注册用户超过6500万,向用户发送预警2300万次,接受群众举报涉诈线索65万条,在防诈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公司在反诈技术产品的创新研发上也从未止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反诈中的应用不断深入。据了解,蚂蚁集团开发的“叫醒热线”,就是一款通过自动化语音对话的方式,实现与用户的电话交互劝阻的交互式AI反诈小程序。当系统检测到用户正在进行疑似被骗交易时,AI机器人会以0.1秒的速度立即发起通话,并从交流中获取关键信息,进而采取适当有效的止付劝阻话术把用户“叫醒”。
      此外,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电信运营商除了从源头加强违规号码的监督和排查,建立诈骗电话和诈骗短信的主动拦截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分析识别涉嫌诈骗的语音和短信信息,判定用户是否已受到诈骗信息的骚扰并采取警醒措施。
      03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协同发力
      反电信网络诈骗除了从技术发力,也需要法律护航。今年10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
      草案提到,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防范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徐玖玖表示,个人信息泄露往往是电信诈骗成功的重要推手之一,在法律层面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
      草案同时对电信业务的经营者、金融机构、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防治电信网络诈骗的责任要求。这些主体往往与个人敏感信息处理密切相关。徐玖玖认为,这进一步凸显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之间的联动关系。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多发。最高人民法院今年6月披露的信息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仅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此次草案加大了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打击力度,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法律治理的端口,从下游用户端向上游信息端延伸,大大压缩了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买卖的犯罪空间,有助于从根源上铲除‘饲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灰色土壤’。”徐玖玖说。

来源:余杭晨报 责编: 

关键字 : 网络诈骗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